随着汉文化对壮族人民影响的加深,壮族子弟争相入学。如隆庆间古田壮民“愿子受学”[124];万历间岑溪壮族首领潘积善“愿从其子附学宫受书”[125];平乐壮人对于学习汉文化者“艳之,岁遣子弟入郭从师”[126]。壮族的上层人士更是多博通经史之人,有些壮族生员还能中举、中进士。如著名的田州岑氏土官,有好几代都博通经史,能诗善文。其第八代土官岑永通“积学工诗书,著作甚佳”;其弟岑永贞亦“聪颖好学,孝友笃行,博览群书,尤精性理”;明末曾任明军指挥使的岑汉贵,也是“博通经史,善诗文”[127]。明代著名的壮族学者李璧曾中弘治乙卯科(1495年)举人,正德年间又举进士,工于诗词,有多部著作传世。
除研习汉族诗词和儒学外,明代壮族还借鉴汉族传统的兵法书籍,结合本民族特点,创造了一套“土司兵法”(又称“岑氏兵法”)。据说壮族土司首领瓦氏夫人率壮族士兵,奔赴东南沿海同倭寇作战时,就采取这种战法,结果接连获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壮汉音乐的交流。壮族民间传说中的歌仙刘三姐,据《苍梧县志》载,她“生于明季”,与当时汉族知识分子张伟望曾互相切磋歌艺。另外,壮族说唱音乐“唐皇”(又名“堂煌”),早在明中后期就已在某些地区传唱。据说它是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瓦氏夫人从浙江抗倭胜利班师回家时,将正德年间由兵将所编的《刘文龙菱花镜》等剧目带回田州,并运用田州山歌发展润腔而成的。因其内容是说唱唐朝皇帝李世民、薛家将、武则天、薛刚反唐以及李旦与凤娇恋爱的故事,故而得名“唐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