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们有分歧,自然请皇上定夺。道光皇帝虽然儒弱,但不昏庸,他本人也是欣赏理学的,他在看了曾国藩的那篇文章之后,认为此人确实是个人才,朝廷用人当以人才定论,更何况,此篇文章只是客观地阐述了理学和心学的一些观点,求世人指正,并没有半点褒贬朝廷时政的字眼,实在挑不出什么毛病来。如果朝廷将此人法办,一旦传言出去,让天下学子们怎么看?让那些理学名士们怎么看?
为了确证此事,道光皇帝还命人调取了曾国藩的试卷,但是试卷的文采,看上去很普通,难怪没有中榜。
道光皇帝扔下旨意,此事就此打住,不再追究。
那时候考试,写的都是八股文,八股文的文材死板而呆滞,格格调调都订得很死,曾国藩虽然读了那么多书,胸中有才,可就像一个被人用绳子捆住手脚的武士,怎么能够尽情地将本事发挥出来呢?
而那篇文章,是他在无拘无束下写出来的额,洋洋洒洒,自然发挥得很好。
事情虽然过去了,但曾国藩三个字却在一些朝廷大员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连皇上都认为是才子的人,怎么就落榜了呢?皇上不追究阅卷大员们的失察之罪,就已经是莫大的荣幸了。
考试虽然失败了,但是两年的京城阅历,让这个农家子弟大开眼界,也让他收获颇多。曾国藩想利用这次坐船回家的机会,来一次许多文人志士都梦想的江南一游,正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也是对自己考试失败的一种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