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给白寿彝同志的贺信》,载《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3期。
[10] 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4页。
[11] 邓小平:《振兴中华民族》,《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8页。
[12] 李德:《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美国历史协会主席演说集》,何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9页。
[13] 瞿林东:《白寿彝史学的理论风格》,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6~27页。
[14] 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三《文德》,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78~279页。
前提和路径
——关于中国史学进一步走向世界的思考[1]
中国史学走向世界不自今日始。但是,当今我们来讨论这个问题,自有其突出的时代性。这是因为:第一,当今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开放性。汉唐盛世,郑和下西洋,说明历史上的中国也曾有过开放的时代,也曾有过那个时代的辉煌,但它们毕竟都已成为历史,成为遥远的过去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历史上无可比拟的,以至我们可以这样说:中国人的足迹遍世界,各国人的足迹遍中国,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中国的开放事业在许多领域都将更广泛、更深刻。第二,中国史学走向世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隋唐时期,中国史学已经大规模地走向朝鲜半岛和日本。至晚在18世纪,欧洲人已经开始了解和评论中国史学。20世纪以来,中外史学交流日益活跃。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中外史学交流也进入了历史上的黄金时期。许许多多外国史学著作涌入中国,大批外国同行来到中国作学术交流;与此同时,中国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也纷纷走出国门,或访学,或深造,中国史学著作也不断地被介绍到世界各国。中外史学家共同参与的各种学术会议,更是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