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末》,约瑟夫·博伊斯,1983——1985年,装置作品,玄武岩、黏土与毛毡,尺寸:90厘米×700厘米×1200厘米。伦敦,泰特美术馆
这些富有诗意的石块有种人体的意味,既反映出玄武岩在自然界数百万年的深厚的历史感,也体现了我们自身生命的短暂。它们让人心有所悟,却又无法尽知其中深意:也许它象征着我们自身的死亡,或者是我们在艰难人世间奋力前行的脆弱身体。博伊斯深信创造力对民主社会而言至关重要,也坚信任何人都能够创造艺术——这并不是特权阶级或精英群体独享的领域。不过,他本人的创作非常晦涩难解,充满典故与诗意,往往要求观赏者付出极大的关注与耐心,才能一窥其中的秘境奥义。
当博伊斯用自己的作品告别20世纪的时候,图像自身已经变成高度政治化的符号了。当然,在表象之下,图像一直都是如此——说到底,一幅画始终是在表达某种观点。20世纪80年代,图像的理念仍然存在对立的两极,一方是流行的具象风格,另一方是较难理解的“概念式的”,或者说是基于理念的风格。这个时代的绘画也充满了政治意味,让人不免想起19世纪的写实主义风格。德国艺术家约尔格·伊门多夫(J?rg Immendorff)绘制了名为《德国咖啡馆》(Caf? Deutschland)的一系列画作,将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历史与现代生活中的各种人物集中展现在一个统一的想象空间里,也就是他的德国咖啡馆,以此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分裂表达抗议,这些分裂不仅指德国的分裂,还有整个世界分裂成苏联和西欧、美国两大势力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