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堂回想录》“绍兴县馆”一节,说绍兴人不喜欢“绍兴”这个名称,知堂总结原因大致有三,一是这名称不够古雅,此地三代时称越,秦汉时称会稽,南宋时才被称作绍兴的;二是南宋小朝廷偷安,用吉祥字面作年号,妄意改地名,很可笑;三是绍兴人满天飞,越谚也说“麻雀豆腐绍兴人”,到处都有,“实际是到处被人厌恶”,当时在北京绍兴人就“不很吃香”,---“因此人多不肯承认是绍兴人,鲁迅便是这样;人家问他籍贯,只答说是浙江。”我读不出此中的微言大义,只是似乎心底里起了些波澜,默默地推测着鲁迅当年的心理,顺便地也不时地自责一回,自己也有这样的心理的暗角么?人世的难,是硬汉子也无可奈何。
刚才见一历代美女才女的籍贯列表,说大致以江苏、河南、陕西的为多,我祖籍秦地,心里欢喜,翻一翻,褒姒我不敢欣赏,班昭与薛涛还是很喜欢的,虽然秦地才排第三,但暗暗的一丝喜悦还是在眉梢飞扬了。
---籍贯不是小事。
知堂的苦
我读《知堂回想录》,偶然也能看见知堂说“鲁迅的祖父怎么怎么”的字眼,心里就有些波澜,好象鲁迅的祖父不是“我”的祖父一样,有些隐隐的疼。“补树书屋的生活”一节,说自己初到北京的景况,当然还是鲁迅操心的多,当时情景,鲁迅的文字里也说得多。文末记绍兴会馆的老长班,姓齐,有六十岁了,给补树书屋听差,因为在京时间长,知道的事情多,“同治光绪年间的绍兴京官他大概都知道,对于鲁迅的祖父介孚公的事情似乎知道得更多”。鲁迅初到会馆的时候,他经常给鲁迅讲“老周大人的故事”,说“老周大人”蓄妾之后在会馆附近居住,家里有位姨太太,怎么打架的等等。知堂说,“这在长班看来,原是老爷们家里的常事,如李越缦也有同样情形,王止轩在日记里写得很热闹,所以随便讲讲,但是鲁迅听了很不好受,以后便不再找他来谈,许多他所知悉的名人轶事都失掉了,也是一件无可补偿的,很可惜的事情。”